上一篇一个完整的B端设计流程 | 新手必看 解释了项目前期的业务和产品的分析过程,而到这一篇分享中,我们就要围绕项目具体设计过程展开,来认识在一个简单的项目中,B 端设计师要完成哪些工作。
B 端设计的前期分析要求
在项目中 B 端设计师的工作可以分成三个步骤,即:
前期准备要做的事情很多,包括参与立项的各种会议,接收各种信息和要求。但占据我们最多精力的工作,就是展开对项目设计的 —— 前期分析,这也是很多同学在作品集包装中看到的大段分析文本的来源。
每个项目前期的分析内容都有差异,但我们大体可以总结成以下几个模块:
项目分析 业务分析 产品分析 体验分析 设计分析
项目分析就是了解整个项目背景的过程,比如这个企业的背景、提供的服务、业务的内容等等,最重要的目标就是 —— 明确项目目标,即项目要实现什么成果的预期。在这个渡轮项目中,项目的目标可以总结成提高顾客预定的效率和体验,同时降低人工审核处理的工作量。
了解这些信息是最起码的要求,假设你不了解这些项目的信息,直接开始跟着产品原型画图肯定是非常迷茫的。就像一个士兵被分了把枪到前线接收指令,你并不知道自己为何而站,为什么要占领前面那些陌生的高地。
业务分析则是了解项目具体面向业务的具体流程、规则、逻辑。渡轮的预定业务逻辑我们上篇已经探讨过了,很容易理解。但我们的项目是对原先业务流程的优化,这就意味着业务端必然会发生一定的改变,我们就要清楚这个改变的原因,旧业务的模式和缺陷,以及新业务的形态和优势。
这些信息主要从产品经理那里了解,或者他在特定的会议中会提供,就看你有没有认真听了。即使没说也可以主动提问,这个问题并不复杂。
再接着就是产品分析,这个分析是理解产品经理规划的产品是什么样的,即通过查看原型和文档来理解他的意图。虽然只是看,但理解起来并不会太轻松,越复杂的项目理解起来成本越高,所以我们也称这个过程是一个分析过程。
如果不能理解这个逻辑,就可以找一本相机说明指南仔细阅读,即使这本指南写的事无巨细,你要彻底搞懂它有哪些产品功能和对应操作逻辑,也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再下一步,就是体验分析部分,而这里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部分就多了。通常,体验分析的目标,就是在产品需求确定后去找到有哪些可以提升体验的地方,确保最终设计的成果能让用户感觉体验更好。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尽可能了解用户,即 —— 用户调研。因为体验是基于用户产生的,只有足够了解用户你才知道怎么面向他们做什么。虽然用户调研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在B端领域中用研却很简单,因为我们更容易直接和系统的操作员(不是用户端消费者)沟通,了解他们的诉求。
然后根据他们的诉求,来推导产品应该怎么设计、怎么优化更能满足他们的诉求,技术处体验方案。这个过程可以讲的内容有很多,篇幅关系不在这里展开,了解体验分析对B端项目来说是非必须的,大致理解概念即可。
最后就是设计分析,即根据前面的获取的信息,思考接下来的设计应该完成哪些工作,以及交付什么样的结果。用更直白的话说,就是足够了解自己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因为产品需求不会清晰的写着设计师要完成多少个页面,画多少个图标,制作多少动效,如何和程序员协作等,所以我们要自己对 “确定要做” 的和 “可能会做” 的事情进行分析,才能确定工作量。
以上就是前期准备中要分析的内容,根据项目的大小会花费不同的精力和时间,但不会太多。它们远没有大家想象中复杂,准备做的越多,后续设计的效率也就越高,过稿率也会更高。
B端设计的实践与交付
前面完成分析工作以后,下一步就可以展开设计相关的工作了。而正常设计流程绝不是打开Figma 创建第一个画布开始一次性画完所有内容就结束了,而是要分为不同阶段,逐步完成不同内容的设计。
我们可以简单分为下面几类设计对象:
首先是交互设计,交互是B端最重要的设计对象,决定产品界面的布局和操作方式。很多新人以为交互是产品经理完成的,但实际上他们制作的产品原型只包含了少量的交互信息或是完全没有。
所以设计师需要去填补交互信息,即产品怎么使用的规则。如果项目简单,比如我们这次设计的预定系统,因为操作和交互很少,是可以先把设计做完以后再考虑交互的问题。但如果项目很复杂,就肯定要提前通过原型的方式把交互先确定下来,再完成后续的界面视觉设计。
为什么要做交互设计,我们假设房间的退款流程非常复杂,要经过人工操作和审批还有检查等十几个流程才能完成退款,中间有非常多的操作。如果我们不先做交互直接做页面,很可能会因为各种错误、意见要重做,这会造成巨大的时间浪费。在项目中先完成交互的最大贡献就在提高效率,而不是增加额外的工作量。
确定了功能、布局、交互以后,完成界面就变得轻松了也容易理解,而主要的难点就是你想做出什么风格的界面,就是设计师自己发挥和探索的部分了。
对于小型项目来说,完成界面的设计基本就可以进入后续的交付工作了。但如果是规模较大的项目,就需要再设计过程中制定 —— 项目设计规范,来确保多人协作或未来迭代时设计的一致性和效率。
而B端项目设计规范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内容,即 —— 布局规范、样式规范、组件库。
布局规范是B端界面框架、全局组件、响应式规则、栅格参数的标准,这些内容决定了项目的整体布局和框架的一致性。
样式规范则是 UI 元素上使用的样式参数标准,比如色彩、字体、字号、圆角、投影等。在 Figma 中提供的 Style 样式功能,就是解决样式规范应用的重要工具之一。
组件库是将设计好的 UI 元素进行统一整理的地方,因为 B 端不同 B 端界面中有大量重复应用的设计元素,所以我们会这些元素进行汇总,存放到固定的位置方便后面复用,而不用每次都重新设计一遍。
Figma 提供的 Component,就是帮助我们将组件进行存储并复用的功能,通过它可以很快的完成对同一个组件的汇总、编辑、复用。
设计的最后一个部分,就是动效设计了。但在B端中,这部分的设计需求其实非常少,比如我们本次项目的界面就很简单,完全不需要画蛇添足去添加动效。只有在完成界面设计后确实需要制作动效演示的地方,设计师才会去制作相关的动效演示。
所有设计完成且通过团队的评审以后,那最后的工作,就是协助程序员交付你的设计了。而交付部分包含 —— 标注切图和设计走查 两个步骤。
标注切图就是提供项目的标注文件,让程序员可以看到设计的具体参数和说明,比如字号大小、间距、色号等等,他们需要根据这些信息完成对页面开发的参数设置。切图则是提供图标、图片、LOGO等无法用代码实现出来的视觉元素,它们需要将这些图形置入到前端项目文件内,才能在页面中正常显示。
标注和切图的实现方式有很多种,今天最主流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使用 Figma的团队协作完成,另一种是上传蓝湖这类专属的标注、切图工具。
最后的设计走查,是前端工程师在完成前端页面开发以后,设计师去检查软件界面的 “还原度”。前端界面开发类似室内装修的施工,即使有详细的图纸最后的施工结果也可能想去甚远。
所以作为最熟悉设计稿的角色,设计师就需要去检查开发出来的结果存在哪些问题,并通过特定工具来提交这些错误并监督程序员完成对它们的修复,让前端实现的界面和设计稿尽可能一致。
在B端项目中,往往留给设计走查的时间很少,所以最终上线效果大多和设计稿的差距极大。而专业B端设计师就要依靠自己的经验,尽可能在整个项目的开展过程中避免两者的差距过大,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完成以上这些步骤以后,我们在本次项目的设计工作就基本结束,最终就是等待项目被开发完成并最终上线了。
结尾
时间关系还有些细节没有完善,以及案例还没全部做完,更清晰的思路和流程我会在公开课中分享,以及后续会更新到WIKI中去。
想要进一步学习 B 端产品设计流程,记得参加新一期B端产品设计课程~
我们下篇再贱~

优网科技秉承"专业团队、品质服务" 的经营理念,诚信务实的服务了近万家客户,成为众多世界500强、集团和上市公司的长期合作伙伴!
优网科技成立于2001年,擅长网站建设、网站与各类业务系统深度整合,致力于提供完善的企业互联网解决方案。优网科技提供PC端网站建设(品牌展示型、官方门户型、营销商务型、电子商务型、信息门户型、微信小程序定制开发、移动端应用(手机站、APP开发)、微信定制开发(微信官网、微信商城、企业微信)等一系列互联网应用服务。
公安局备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