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提到过无障碍设计、跨文化适配,但视觉传达的 “包容性” 远不止于此 —— 它还涵盖不同年龄(儿童、老年人)、不同使用场景(户外强光、夜间弱光)、不同认知水平(新手用户、专业人士)的适配。很多设计看似 “好看”,却存在隐性门槛:老年人看不清小字体、儿童看不懂抽象符号、户外使用时屏幕反光看不清、色弱用户分不清对比色。
包容性设计的核心是 “打破使用门槛,让不同人群在不同场景下都能便捷获取信息”,它不是 “额外加分项”,而是设计的基础责任,同时能帮品牌扩大受众范围、提升口碑。这篇聚焦 “包容性设计的核心逻辑、落地类型、实操技巧”,覆盖公共场景、商业产品、数字界面等高频应用,衔接之前的用户心理、跨文化适配内容,让设计既 “有温度” 又 “有价值”。
一、核心概念:包容性设计的本质与核心价值
1. 包容性设计:不是 “特殊适配”,而是 “通用适配”
包容性设计是指在视觉传达中,充分考虑不同人群(年龄、能力、文化背景)、不同使用场景(环境、设备)的差异,通过 “通用性设计 + 弹性适配”,让设计无需额外修改就能满足多数人的需求,同时为少数人群预留适配空间(如可调整字体大小、切换高对比模式)。
简单来说:包容性设计不是 “为某类人单独设计”,而是 “一次设计,人人可用” —— 比如公共导视牌用大字体 + 图标 + 文字双表达,既方便普通人,也方便老年人、外国人;APP 支持字体放大,既满足视力不佳者,也适配户外强光下的使用需求。
2. 包容性设计的三大核心价值
扩大受众范围:打破年龄、能力、场景限制,让设计覆盖更广泛人群(如老年人能轻松使用的 APP,用户基数可增加 20% 以上);
提升品牌好感:传递 “以人为本” 的品牌态度,比如公益组织、公共服务的包容性设计,能增强受众信任;商业品牌的包容性设计,可提升用户忠诚度;
降低综合成本:一次设计满足多场景、多人群需求,避免后续重复修改(如公共导视系统无需为不同人群单独制作标识)。
3. 核心逻辑:通用优先,弹性补充
无包容性的设计:仅满足主流人群,排除少数用户(如小字体 APP 让老年人无法使用);
过度特殊化设计:为单一人群单独设计,导致资源浪费、风格割裂(如单独为残障人士设计一套完全不同的视觉体系);
核心逻辑:先满足 80% 人群的通用需求,再为 20% 特殊人群提供弹性适配方案,既保证通用性,又兼顾特殊性。
二、包容性设计的四大核心类型:具体表现与落地场景
包容性设计的核心是 “适配差异”,按 “差异类型” 可分为四大类,每类有明确的适配逻辑和实操方法,结合案例能快速落地。
1. 年龄包容性:适配不同年龄层的认知与生理特点
不同年龄层的视觉能力、认知水平差异显著,设计需兼顾 “儿童的具象化需求” 和 “老年人的易读性需求”,同时适配中青年的高效获取需求。
核心特点
儿童适配:具象符号(如动物、玩具)、明亮柔和色、大尺寸元素、简洁排版,避免复杂文字和抽象图形;
老年人适配:大字体(正文≥16 号)、高对比色(文字与背景对比度≥4.5:1)、清晰图标、无冗余装饰,避免反光材质;
中青年适配:平衡信息密度与可读性,保留高效获取信息的核心逻辑。
应用场景
公共导视系统(公园、医院)、儿童产品包装、老年人 APP 界面、全年龄层品牌视觉。
案例
某医院的导视系统设计:
通用设计:大字体(标题 24 号、正文 18 号)+ 图标 + 文字双表达(如 “挂号处” 配挂号机图标);
年龄适配:儿童区域用卡通医生图标 + 浅蓝柔和色,老年区域用高对比黑底白字 + 防滑材质导视牌;
效果:不同年龄层用户的导视识别效率提升 40%,老年人找科室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
2. 能力包容性:适配残障与非残障人群的使用需求
核心是满足 “视觉障碍(色盲、低视力)、认知障碍(自闭症、智力障碍)” 等人群的需求,同时不影响普通用户的使用体验,呼应之前提到的无障碍设计,但更强调 “通用融合”。
核心特点
视觉障碍适配:避免用单一颜色传递信息(如不能仅用红色标注重要内容)、提供高对比模式、文字转语音支持;
认知障碍适配:简洁线性排版、固定视觉逻辑(如按钮位置不变)、重复核心信息、避免复杂隐喻;
通用适配:核心信息多维度表达(文字 + 图标 + 颜色),让不同能力用户都能识别。
应用场景
政务 APP、公共交通导视、公益宣传海报、特殊教育机构视觉设计。
案例
某政务 APP 的能力包容性设计:
视觉障碍适配:支持字体放大(最大 24 号)、高对比模式(黑底白字)、所有图片添加 ALT 文本(方便屏幕阅读器识别);
认知障碍适配:核心功能按钮固定在底部、操作步骤不超过 3 步、用 “下一步”“完成” 等明确文字,避免 “提交”“确认” 等模糊表述;
效果:视障用户操作成功率从 30% 提升至 75%,认知障碍用户能独立完成社保查询等核心操作。
3. 场景包容性:适配不同环境与使用设备的差异
设计的使用场景千差万别(户外强光、夜间弱光、移动场景、固定场景),需针对性调整视觉元素,确保不同环境下都能清晰获取信息。
核心特点
户外场景适配:高对比色、大字体、无反光材质,避免浅色调(强光下易看不清);
夜间场景适配:低亮度、暖色调(避免刺眼)、清晰轮廓(如按钮加白边),避免高饱和荧光色;
移动场景适配:简洁排版、核心信息前置、按钮尺寸≥44px×44px(适配拇指操作),避免多步骤操作。
应用场景
户外展架、夜间使用的 APP、车载屏幕视觉、移动终端海报、公共设施导视。
案例
某车载导航的场景包容性设计:
户外强光适配:屏幕自动调高对比度,文字用粗体 + 白边,避免反光;
夜间适配:自动切换暗模式,用暖黄色调,图标和文字放大,减少屏幕亮度对眼睛的刺激;
移动场景适配:核心导航信息(转弯提示、距离)放在屏幕中央,操作按钮集中在底部(适配驾驶时盲操作);
效果:驾驶时导航信息识别时间缩短 60%,夜间使用的眼部疲劳度降低 50%。
4. 认知包容性:适配不同认知水平与文化背景的差异
不同用户的认知水平(新手 vs 专业人士)、文化背景(本土 vs 外国)存在差异,设计需降低认知门槛,让信息传递更顺畅,衔接之前的跨文化适配逻辑。
核心特点
新手用户适配:具象图标、详细指引、简单词汇、步骤拆分,避免专业术语;
专业用户适配:支持高级功能、信息密度可调节、保留专业术语选项;
跨文化适配:通用符号(如箭头、图标)、多语言支持、避免文化专属隐喻。
应用场景
新手教程、专业软件界面、跨境电商平台、旅游景区导视、多语言 APP。
案例
某跨境电商 APP 的认知包容性设计:
新手适配:首页用 “分类图标 + 简单文字”(如 “服装” 配衣服图标)、购物流程分 3 步指引(选商品→加购物车→结算);
专业用户适配:支持自定义筛选条件(如价格区间、物流方式)、隐藏新手指引选项;
跨文化适配:用通用购物车图标、支持 6 种语言切换、避免文化专属符号(如不用龙、橄榄枝等);
效果:新手用户购物成功率提升 35%,跨境用户留存率比无适配 APP 高 28%。
三、包容性设计的应用表格
| 包容类型 | 核心适配要点 | 通用设计逻辑 | 弹性适配方案 | 核心案例 |
|---|---|---|---|---|
年龄包容性 |
儿童(具象、柔和)、老年人(大字体、高对比) |
大字体 + 图标双表达、简洁排版 |
儿童区域用卡通元素、老年区域用高对比色 |
医院导视:大字体 + 图标 + 分区域年龄适配 |
能力包容性 |
视觉障碍(多维度表达)、认知障碍(固定逻辑) |
文字 + 图标 + 颜色三重表达、线性排版 |
支持字体放大、高对比模式、屏幕阅读器适配 |
政务 APP:字体放大 + 操作步骤简化 + ALT 文本 |
场景包容性 |
户外(高对比)、夜间(低亮度)、移动(简洁) |
核心信息前置、清晰轮廓、无反光设计 |
自动切换明暗模式、强光下调高对比度 |
车载导航:强光 / 夜间模式自动切换 + 底部按钮 |
认知包容性 |
新手(具象指引)、专业(高信息密度)、跨文化(通用符号) |
通用图标、简单词汇、多语言支持 |
隐藏新手指引、专业术语选项、语言切换 |
跨境电商:新手指引 + 专业筛选 + 多语言切换 |
四、包容性设计的四大落地原则:让设计 “包容不复杂”
包容性设计不是 “增加设计难度”,而是在现有设计逻辑中融入适配思维,遵循四大原则,就能平衡包容性与设计美感。
1. 通用性优先原则:一次设计满足多数需求
设计初期优先考虑 “80% 人群的通用需求”,避免一开始就针对少数人群做特殊设计,导致整体逻辑复杂。
实操技巧:用 “大字体、高对比、图标 + 文字双表达” 作为基础设计,比如公共导视牌默认用 18 号粗体,搭配简洁图标;
案例:某品牌海报默认用高对比色(黑字白底)、16 号正文,既方便普通人,也能让低视力用户轻松阅读,无需单独设计特殊版本。
2. 弹性适配原则:为特殊需求预留调整空间
在通用设计基础上,为少数人群提供可调节的适配选项,不强制所有人使用,兼顾灵活性与实用性。
实操技巧:APP 支持 “字体大小调节”“明暗模式切换”;海报设计预留 “高对比版本” 文件,供特殊场景使用;
案例:某阅读 APP 默认字体 14 号,支持调整至 24 号,同时提供黑底白字的高对比模式,既满足普通用户,也适配视力不佳者。
3. 简洁清晰原则:减少认知与视觉负担
无论针对哪类人群,包容性设计都需避免复杂装饰、冗余信息,让核心信息快速被识别,降低使用门槛。
实操技巧:排版时核心信息占画面 70%,删除无关装饰;用简单词汇替代复杂术语(如 “结账” 替代 “完成交易”);
案例:某儿童玩具包装用 “大图标 + 3 字以内文字”(如 “拼搭”“安全”),无复杂花纹,儿童能快速理解产品用途。
4. 无歧视原则:避免标签化,自然融入
包容性设计不应对特殊人群做 “刻意标注”,而是让适配自然融入设计,避免让用户产生 “被区别对待” 的感受。
实操技巧:不单独设置 “残疾人通道” 等刺眼标识,而是用统一的导视逻辑(如箭头 + 无障碍图标);APP 的高对比模式不叫 “残疾人模式”,叫 “护眼模式”;
案例:某商场的无障碍电梯与普通电梯外观一致,仅在按钮旁添加小尺寸无障碍图标,既方便识别,又不刻意标签化。
五、不同场景的包容性设计应用逻辑
1. 公共场景(导视、设施):兼顾所有人群,安全优先
核心逻辑:以 “安全、便捷” 为核心,用 “大字体 + 通用图标 + 多维度表达”,适配不同年龄、能力、文化背景的用户;
实操要点:标题≥24 号,正文≥18 号;颜色对比度≥5:1;避免反光材质;关键信息(如出口、急救站)用 “图标 + 文字 + 颜色” 三重提示;
案例:某公园导视系统,出口标识用 “绿色 + 出口图标 + 18 号粗体文字”,夜间有荧光涂层,老年人、儿童、外国人都能快速识别。
2. 商业产品(包装、海报):扩大受众,提升转化
核心逻辑:以 “销量提升” 为核心,适配不同年龄、使用场景,让产品触达更广泛人群;
实操要点:包装文字≥12 号,避免小字体说明;海报用高对比色,核心卖点(如 “无糖”“适合老人”)突出;跨境产品用通用符号,避免文化禁忌;
案例:某老年奶粉包装,用 20 号粗体标注 “高钙低脂”,搭配牛奶图标,背景用无反光哑光材质,老年人能轻松看清卖点,销量比普通包装高 30%。
3. 数字界面(APP、网页):兼顾体验与效率
核心逻辑:以 “用户体验” 为核心,提供弹性适配选项,让不同人群都能高效操作;
实操要点:支持字体放大(最大 24 号)、明暗模式切换、屏幕阅读器适配;按钮尺寸≥44px×44px;新手指引可隐藏;
案例:某银行 APP,支持字体放大、高对比模式,转账步骤简化为 “选收款人→输金额→确认”,老年人和新手用户的操作成功率提升 45%。
六、常见误区与解决方法:避开包容性设计的 “坑”
1. 误区 1:包容性设计 = 丑、呆板
表现:认为 “大字体、高对比” 会破坏设计美感,导致包容性设计缺乏创意;
解决:用设计技巧平衡包容性与美感,比如高对比色可做渐变处理,大字体可搭配简约排版,图标可设计成品牌风格化样式(如某高端品牌的无障碍图标,用品牌主色 + 简约线条,既包容又美观)。
2. 误区 2:过度特殊化,增加设计成本
表现:为每类人群单独设计一套视觉体系(如单独为老年人做一套 APP 界面),导致资源浪费、风格割裂;
解决:坚持 “通用 + 弹性” 逻辑,基础设计满足多数人,特殊需求通过 “可调节选项” 实现(如 APP 的字体放大功能,无需单独设计界面)。
3. 误区 3:只关注残障人群,忽视其他差异
表现:认为包容性设计就是 “无障碍设计”,仅适配残障人士,忽略年龄、场景、认知水平的差异;
解决:拓宽包容性边界,设计前梳理目标人群的所有差异(如儿童产品需兼顾 “年龄 + 认知 + 场景”),确保覆盖主要使用需求。
4. 误区 4:忽视细节,适配不彻底
表现:仅做表面适配(如放大字体却不调整行间距,导致文字拥挤),实际使用仍有门槛;
解决:关注细节适配,比如字体放大时同步调整行间距(行间距≥字体大小的 1.5 倍),高对比模式不仅调整文字颜色,还优化图标对比度。
七、总结:包容性设计的核心是 “尊重差异,人人可用”
视觉传达的终极价值是 “传递信息、连接人与需求”,而包容性设计让这种连接更平等、更广泛 —— 它不是 “额外的负担”,而是设计的本质要求,也是品牌社会责任的体现。
设计中无需追求复杂的适配方案,只需记住三个关键:
基础设计遵循 “大字体、高对比、图标 + 文字双表达”,满足多数人需求;
为特殊人群提供弹性适配选项(如字体放大、模式切换),不强制、不标签化;
避免复杂装饰和冗余信息,降低所有用户的认知与使用门槛。
掌握这一逻辑,无论是公共场景的导视设计、商业产品的包装海报,还是数字界面的 APP 网页,都能让设计既 “好看实用”,又 “有温度、有包容性”,真正实现 “人人可用” 的设计价值。

优网科技秉承"专业团队、品质服务" 的经营理念,诚信务实的服务了近万家客户,成为众多世界500强、集团和上市公司的长期合作伙伴!
优网科技成立于2001年,擅长网站建设、网站与各类业务系统深度整合,致力于提供完善的企业互联网解决方案。优网科技提供PC端网站建设(品牌展示型、官方门户型、营销商务型、电子商务型、信息门户型、微信小程序定制开发、移动端应用(手机站、APP开发)、微信定制开发(微信官网、微信商城、企业微信)等一系列互联网应用服务。
公安局备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