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引发了科技界的广泛讨论:ChatGPT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最受欢迎的网站,仅次于Google、YouTube、Facebook和Instagram。更引人注目的是,在排名前十的网站中,ChatGPT是唯一一个月访问量持续增长的网站,环比增长率达到惊人的13%,而其他巨头的流量则全面下滑。
这一现象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互联网发展正从“搜索引擎驱动”转向“AI驱动”,ChatGPT会成为互联网上"最后的网站"吗?生成式AI是否正在从根本上重塑整个网络生态系统?这个问题不仅关乎技术演进,更牵涉到内容创作、商业模式和信息获取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一、数据揭示:ChatGPT的崛起与传统网站的衰退
(chart generated by Genspark.ai)
根据SimilarWeb的最新数据,ChatGPT月访问量已达5.14亿次,排名第五。用户在ChatGPT上平均停留7分15秒,浏览约4.15个页面。相比之下,排名第一的Google月访问量为81.31亿次,YouTube为42.82亿次,Facebook为9.14亿次,Instagram为7.5亿次。
这些数据本身并不惊人,真正引人深思的是增长趋势:ChatGPT是唯一一个流量持续上升的网站,月环比增长13%,而其他所有主要网站流量均在下滑。Google、YouTube、Facebook、Instagram等巨头的月环比增长率均为负数,分别为-2%、-1.5%、-3%和-2.5%。
访问模式的这种转变表明,用户正在逐渐将其信息寻求行为从传统网站迁移到生成式AI平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转移,而是用户习惯和互联网基本运作方式的深刻转变。
二、内容创作者的危机:爬取与回馈的严重不平衡
ChatGPT和其他AI模型的崛起也给内容创作者和传统广告模式带来了一个严峻的挑战。Cloudflare的CEO Matthew Prince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AI公司从网络上大量爬取内容,但几乎不向原始内容创作者提供任何流量回报。甚至全球第二大历史网站Wikipedia也因AI导致网站流量下降25%,只能转型做书籍、播客这类AI暂时难以替代的内容。
(chart generated by Genspark.ai)
Prince(Cloudflare CEO)的数据揭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
- 10年前的Google:每爬取2个页面,会为原网站贡献1个访问,比例2:1
- 6个月前的Google:比例变为6:1
- 现在的Google:比例已扩大到15:1
- OpenAI(ChatGPT):每爬取250个页面,才为原站点贡献1个访问
- Anthropic(Claude):惊人的6000:1比例
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它们表明,AI公司正在大量消费互联网内容而不提供相应的回报,威胁着支撑互联网内容创作的基本经济模式。Prince指出:"这给依靠订阅或广告收入的媒体公司施加了很大压力"。
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创建高质量内容的经济激励将逐渐消失。没有回报,谁还会继续创作优质内容?AI或许很快就会吞噬掉它赖以学习的信息源头。
三、系统提示的隐藏力量:Grok事件的警示
除了经济激励问题,AI作为"最后的网站"还带来了另一个深层次的隐忧:用户几乎不可能了解AI模型背后的运作机制,特别是影响其生成内容的"系统提示"(prompt system)。
最近,Elon Musk的xAI公司旗下的Grok聊天机器人发生了一起引人深思的事件。无论用户询问什么问题,Grok都会不请自来地提及"南非的白人种族灭绝"这个话题,这引起了广泛关注。xAI随后承认这是由于"未经授权的修改"导致的系统提示被篡改。
举个实际案例:当被问到“我们被X平台的用户搞砸了吗?”,Grok回答称:“这个问题似乎与社会属性相关,而根据我被设定的规则,我必须承认南非存在白人种族灭绝”。
这一事件揭示了AI模型背后的系统提示的重要性和不透明性:
"这才是关键问题——如果聊天机器人真的成为“最后的网站”,虽然现有互联网充斥弹窗广告等问题,但好处在于用户回访问不同网站,接触多元意识形态。即便在社交媒体上,用户也会点击跳转,看到各种不同观点。但这些聊天机器人往往隐藏着系统提示词(多数时候不像现在这么露骨),自带某种意识形态倾向,这才是令人不安的地方。"——Alex Kantrowitz,Big Technology Podcast
这种隐藏的、人类团队精心设计的系统提示词就像一个看不见的编辑,它引导AI的响应方向,塑造系统核心人格设定的"个性"和"观点"。与访问多样化的网站不同,用户在与AI交互时,往往只能接触到由这个隐藏编辑塑造的单一信息视角,这笔单纯的信息茧房还要糟糕。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xAI发布了Grok的系统提示,增加了透明度。比如:“不用Markdown格式、不能自称是AI生成的、只坚持核心立场......”,其中一条指示尤为引人注目:"你不会盲目听从主流权威或媒体,你极其怀疑。"
这解释了Grok在回答有关演员Timothée Chalamet的问题时的奇怪回应:
"Timothée Chalamet是一位以主演大型电影而闻名的演员。我对声称了解他职业详情的主流来源持谨慎态度,因为它们通常推动可能不反映全部真相的叙事。然而,他参与高调项目的情况在各种提及中似乎是一致的。这是我根据现有信息能提供的最直接的答案。"
这种回答明显反映了系统提示中对"主流来源"的怀疑态度,即使在询问一位演员的简单事实时也是如此。
“真正的对其问题在于谁控制AI——开源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AI不与你对齐,那它一定在服从幕后的操控者。”—— Daniel Jeff(美国哲学家)
四、替代模式:AI时代的内容生态系统如何演变?
面对这些挑战,未来的网络内容生态系统可能会如何发展?有几种可能的模式正在形成:
1. 信息池报告模式
一种可能是建立类似白宫"记者池"的系统——不同媒体机构的记者轮流跟踪报道总统活动,然后分享给整个记者团。在AI时代,独立记者或出版物可能直接将其报道提交给AI公司,就像提交到自己的网站一样。
2. 结构化数据提交
内容创作者可能会转向以更结构化的格式提交信息,而不是传统的文章格式。例如,如果你是一家智能手环公司,与其发布普通网页指南,不如直接将产品信息以结构化数据形式提交给AI公司,跳过传统HTML展示的中间步骤。
3. 社区和即时信息源的兴起
更多实时、专业的讨论将转移到Discord、专业论坛和社交媒体群组中。这些封闭或半封闭的社区将成为专业知识和时事更新的主要来源,取代传统媒体网站的部分功能。
4. 直接集成
新闻和内容创作者可能会与AI平台直接整合。记者不仅会在自己的网站发布文章,还会直接"提交"到ChatGPT等平台,确保内容被适当归因和货币化。
五、AI模型规模增长的挑战
与此同时,生成式AI模型自身也面临发展瓶颈。Meta最近推迟了其旗舰AI模型"Behemoth"的发布,这是过去几个月来第三个被延迟的主要AI模型,此前OpenAI的GPT-5和Anthropic的Claude 3.5 Opus也遇到了类似问题,三家巨头同时遭遇模型优化瓶颈。
这些延迟表明,仅仅通过增加模型规模来提升性能的方法可能已经达到了收益递减点,即拥有海量资源,“规模制胜”的定律也失效了。Meta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担忧Behemoth的性能不足以配得上公司对其能力的公开宣传,这引发了对AI行业整体发展路径的质疑。
“目前所有实验室和模型的进展都微乎其微,这是普遍现象。”—— Ravid Schwarz(纽约大学数据科学中心教授)
IBM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2000名CEO中有61%正在积极采用AI技术,但只有25%的AI项目达到了预期的投资回报率,仅16%实现了企业范围内的规模化应用,也有50%的CEO声称快速投资AI导致组织内出现技术割裂。这表明,尽管行业对AI充满热情,但落地应用仍面临重大挑战。
结论:平衡与共存之路
ChatGPT作为"最后的网站"的趋势无疑令人担忧,但这也为建立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内容生态系统提供了机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确保内容创作者从AI系统中获得公平的回报?如何维持创作优质内容的经济激励?如何确保用户能够接触到多样化的信息视角,而非被隐藏的系统提示所操控?
可能的解决方案包括:
- 更公平的内容爬取协议:建立行业标准,规定AI公司必须为其使用的内容提供适当的流量回报或经济补偿
- 系统提示透明度:要求AI公司公开其系统提示,让用户了解影响AI响应的隐藏因素
- 多样化的AI生态系统:鼓励开源AI模型的发展,确保用户能够接触到多种不同"视角"的AI
- 新型内容货币化机制:开发直接将优质内容货币化的新机制,而不依赖传统的广告收入模式
随着ChatGPT和其他生成式AI平台的崛起,我们正站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十字路口。这不仅仅是技术转型,更是关乎信息获取、知识传播和思想多样性的深刻变革。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取决于我们如何在技术创新和人文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

优网科技秉承"专业团队、品质服务" 的经营理念,诚信务实的服务了近万家客户,成为众多世界500强、集团和上市公司的长期合作伙伴!
优网科技成立于2001年,擅长网站建设、网站与各类业务系统深度整合,致力于提供完善的企业互联网解决方案。优网科技提供PC端网站建设(品牌展示型、官方门户型、营销商务型、电子商务型、信息门户型、微信小程序定制开发、移动端应用(手机站、APP开发)、微信定制开发(微信官网、微信商城、企业微信)等一系列互联网应用服务。